人生如戏,全靠演技。
人这一生,需要扮演很多的角色,尤其是中年的时候,是孩子的父母、父母的孩子、职场人、爱人、兄弟姐妹等。
(资料图)
认真想来,没有一个角色是多余的,并且都要尽力而为。
很多人却误以为,还不算太老,手里也有几个钱,过好当下就行了。一晃,就到了老年,才追悔莫及。
俗话说:“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。”
蚂蚁那么大的问题,若是延续下去,后果不堪设想。
纵观全局,就会发现,一个人会晚景凄凉,在中年时就有暗示。
01
作为父母,养了“败家子”,老年就失去了依靠。
清末官员,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盛宣怀,操劳了一辈子,涉及到纺织、教育等行业,并且赚得盆满钵满。
他的第四个儿子盛恩颐,在砸钱上下了功夫,车牌是“4444”,被人称为“老四”。一些喜欢欺诈的人,围在他身边,称兄道弟。
更戏剧的是,他的三个哥哥都早亡。
家庭对他充满期待,但是他却持续挥霍,养马,赌钱,抽烟。
抗战之后,盛恩颐已经非常穷困了,他和李鸿章的孙子在街头溜达,到了襄阳公园门口,想要去公园里坐一坐,却发现买不起一张门票了。
可以想象,自己的孩子,朝不保夕,又如何能够赡养父母。就是在外地混日子的时候,听说父母生病了,连回家探亲的车费都付不起。
养老要靠自己,不假,但是看到败家的儿女,怎么能过好余生呢?更重要的是,失去了精神依靠,内心的凄苦,可见一斑。
02
作为儿女,不懂孝顺,家风就败坏了。
我的老家有句土话:“屋檐水,点点滴滴。”
也就是说,一个家庭里,所有的家人,就是血溶于水的关系,上一代是如何过的,下一代有样学样。
为什么很多老人,被孙子称为“老家伙”,毫无礼貌。其根本,是儿子儿媳平时喜欢这样称呼老人,孙子在一旁就学会了。
人到中年,一边教育自己的子女,一边当好父母的子女。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,若是对父母不孝顺,就别怪子孙以后也不孝顺你。
家风,是一脉相承的,更要推陈出新的,别等老了,被子女嫌弃了,才想起来。
03
作为打工人,花钱太大方,余生就越来越穷。
同样是打工,有人赚得盆满钵满,有人打工二十多年,还是一贫如洗。
看一个小故事:两个长工,去地主家干活。
过年了,地主拿出两只鸡,给了两个长工。
一个长工过年吃鸡肉;一个长工把鸡养起来,节衣缩食,让鸡能吃饱。
几个月之后,吃鸡肉的长工,继续做长工;养鸡的长工,开始捡鸡蛋,然后孵小鸡,一步一步走上了养殖的路。
现在,很多人在大城市打工,但是慢慢会有分支。
有远见的人,会节省钱,并且积累人脉,走上创业的路。就算自己不创业,也会去更好的工作岗位,拿到更多的薪水,缴纳养老保险。
人老了,回头看自己,有没有节俭呢?是不是把省下的钱,用来投资兴业,或者投资自己的养老呢?若是没有,就会活得很没有底气。
04
作为爱人,薄待了枕边人,老了就会孤苦。
古时候,休妻的男人不少。因此,三妻四妾的男人,也不少。
但是男人老了,女人们争风吃醋,着实让人头痛。更苦的是,女人都为了自己孩子得到更多利益,使劲从大家庭索要钱财,一个好端端的家庭,就散了。
现在,少年夫妻老来伴。
若是夫妻之中,有人变心了,或者过分自私,把家财都分到自己名下,夫妻的感情就淡薄了,也难以到老。
最可怕的是,背叛家庭,或者因为一方不求上进,导致离婚。
作家毕淑敏说:“婚姻更是具有鲜明的排他性。鹊巢鸠占,鹊就回不来了。”
婚姻就是一条路,错了,也没有回头路。因此,最好是一路顺风,就算有弯路,两个人也会走到某地汇合,共渡余生。否则,走散了,不仅仅是婚姻没有了,还是形单影只的结局。
05
作为社会成员,任何恶行,多行不义必自毙。
因果定律告诉我们,一个人做的事情,不管善恶,都会回到自己身上。
很多的恶果,不会马上冒出来,而是在老年时体现出来,甚至坑害了子孙。
平时,踩踏草地,折断树木,不觉得有多恶劣,但是“日积月累”,人的形象就毁掉了,也会被社会孤立。
看清朝的和珅就知道,一辈子做官,贪了很多的钱财,还有豪宅。
但是他在老年,却有了牢狱之灾,生命不保。
再看看奸商吕不韦,发现“奇货可居”,想尽办法赚钱,还做了秦国的权臣。
但是吕不韦和太后之间有扯不清的关系,又是嫪毐捣乱宫廷的始作俑者,因此他被贬去蜀地。最后,因为害怕,饮鸩自尽。
人到中年,可以是社会精英,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大恶人。若是选择后者,那就是选择了痛苦的老年。
06
泰戈尔说:“不要因为错过了星星而哭泣,否则我们会错过月亮。”
人老了,似乎一切都变成了定局,晚景凄凉也是难以改变的现实。
别担心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面对凄凉的结局,我们可以做好三件事,扭转局面。
其一,多做善意,积累道德,总有那么一两件好事,会扭转自己家的形象。
其二,力所能及地帮助子女,把家业做大一些,并且有花钱的计划,从而解决了养老钱的问题。
其三,多关爱身边的人,若是离婚了,也可以有像样的黄昏恋。或者在身体健康的时候,帮助身边人,从而避免余生的孤独。
人生是一环扣一环的,最好是未雨绸缪、防微杜渐,中年就为养老蓄力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网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